热解读 9月2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枣庄市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质资源库,察看石榴树种,了解当地石榴种植历史、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产业发展情况,并来到石榴种植园中向老乡们询问今年石榴种植、收获和收入情况。
总书记指出,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他祝乡亲们生活像石榴果一样红红火火。
总书记提到的“特产”二字强调了地域环境、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而“优质”则为“特产”指明了高质量发展方向。
在上千年的石榴种植史上,生长于峄城区连绵山脉上的枣庄石榴,可谓是地地道道的“土特产”。《峄县志》记载:“其阳多榴,味甘,久藏不腐,贾数千里,居人世擅其利。”如今在峄城,有6200多户、2万余名农民从事石榴种植。2022年,峄城区石榴产业总产值达29.3亿元。
金秋时节,青山环绕间,大片石榴园自成一景。一颗颗大红石榴缀满枝头,如同果农们红红火火的生活。
得知当地农民因大力发展石榴产业而搭上了致富快车,总书记很高兴。他强调,要做好品牌、提升品质,延长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支撑。
农产品是农民增收的希望,也寄托着总书记对乡村振兴的殷切期望。在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时,身影常常出现在田埂上、大棚里、果园间、池塘边、农家小院……他鼓励并支持乡亲们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并多次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指明方向。
在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草莓大棚,总书记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在河南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总书记指出,利用荒山推广油茶种植,既促进了群众就近就业,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一举多得。他强调要把农民组织起来,面向市场,推广“公司+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动机制,让各方共同受益。
在山西大同市云州区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总书记鼓励要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
如今,镇江市高效农业“唱主角”,草莓串起致富梦;光山县“卖好油”也“卖好游”,“油茶果”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大同市黄花地里“上新”,忘忧大道“带货”,农民日子更好了。
山西大同:黄花加工企业工人正在烘干黄花
从赣南的茶油到秦岭的木耳,从宁夏的葡萄酒到内蒙古的马铃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的“土特产”三字诀,始终贯穿于总书记对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谋划中。
“人们生活水平在提高,优质特产市场需求在增长,石榴产业有发展潜力。”在枣庄峄城区冠世榴园,总书记对于发展“土特产”的思路一以贯之。
看似普通的石榴,只要写好了“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能在乡村振兴中闯出一片广阔天地,为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加红火的日子。
“我家的石榴盆景现在50%都是通过电商销售的,一年销售额在300万元左右……”枣庄峄城区榴园镇石榴盆景经营户介绍石榴盆景的销售情况。
“石榴卖得好,我们这些打零工的每天也能收入100元,做些套袋、采摘、包装的活,挺满意了。”榴园镇王府山村村民高兴地说。
历经千年,当年自异域“舶来”的奇珍异果,已经成为遍地开花的致富果、幸福果。山东枣庄火红的石榴给这座小城带来了红火的发展机遇,也给老百姓带来了红火的生活。
乡村是一座蕴含着丰富资源的“富矿”。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物产。这既是广大农村千差万别的地域优势,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
在“土”字上立新功,在“特”字上谋实招,在“产”字上下功夫,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在“希望的田野”上久久为功,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我们的日子一定会像火红的石榴果一样,越来越红火!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编 辑丨孙晓媛
视 觉丨郝凤林 陈腾
校 对丨刘禛 孙洁 梁雅琴 范立君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9月28日,福厦高铁将开通运营,使福州至厦门最快55分可达,两地形成“一小时生活圈”。在福厦高铁沿线,泉州湾、湄洲湾、安海湾等处一座座跨海大桥,破解了海风海水腐蚀、季节性台风影响、高速铁路桥梁变形等一系列难题,让这条跨海高铁在海上穿行长度达19.9公里,让“坐着高铁看大海”即将走进现实。(记者 龙敏)
图为泉州湾跨海大桥。该桥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地震高烈度区,在传统支架现浇施工方法中,存在支架搭设难度大、工程量大等施工难题。为适应无砟轨道铺设的技术条件以及抗震要求,施工团队研发出多联无支座交接墩主梁挂篮悬臂浇筑施工技术,解决了传统支架现浇施工存在的难题。中交二航局 供图
图为今年3月31日拍摄的福厦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 胡鹏 摄
图为福厦高铁试运行时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过湄洲湾跨海大桥。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供图
图为今年8月13日拍摄的国内首座跨海高铁矮塔斜拉桥——湄洲湾跨海大桥。由于湄洲湾海域风大浪急、潮汐明显,浇筑的高标号混凝土塌落度小,浇筑难度高;40.6米箱梁更需要连续浇筑一次成型,重达1000吨的箱梁施工对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极高的要求。 胡鹏 摄
图为福厦高铁试运行时,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过世界首座无砟轨道跨海大跨斜拉桥——福厦高铁安海湾跨海大桥。安海湾特大桥不仅是福厦高铁跨海桥梁的收尾之作,也是世界无砟轨道桥梁“大跨”跨海的“开山之作”,全长9.5公里,主跨300米。桥梁通车后,动车以时速350公里通过,只需98秒就可风驰电掣跨越大海。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