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高凯)清雅精致的服饰,极具古意的街巷房舍、衣食住行,规整诙谐的章回体,日前开播的喜剧剧集《兰闺喜事》甫一亮相颇具新姿,而其笑点密集的情节桥段中充斥的生活气息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兰闺喜事》由刘琳、李嘉琦、杨皓宇、任豪领衔主演,讲述了单身母亲杜如玉含辛茹苦将四个女儿春锦荣、春佩兰、春半夏、春可灵养育成人,不断见证女儿们各自成长的欢喜姻缘的故事。
《兰闺喜事》。片方供图
作为一部喜剧,该剧最初被观众评判的自然是其中的喜剧元素。《兰闺喜事》有着稳定而持续的故事行进路线,用温暖甜蜜的手笔描摹出了合家欢群像。在这部更加纯粹的戏剧中,刘琳将当初在“大娘子”身上曾展现的喜剧表演天赋进行了进一步淋漓尽致的发挥。作为一位独自抚养女儿们的铁娘子,嘴硬心软的她把爱揉进生活的点滴,在日复一日的唠叨里坚强地将4个女儿抚养成人。剧中每一位角色都各具看点,五位女性鲜明又灿烂,男性角色也是各具特色讨喜十足,在春家酸甜苦辣的生活之下,碰撞出一幕幕温馨搞笑的日常。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一集中都不乏夸张的情节和戏剧性极强的喜剧高潮,但《兰闺喜事》通过对生活中熟悉的事件进行重新演绎与适度夸张,完成与观众的互动并实现喜剧效果。
表现家庭温暖的内核之下,该剧较为戏剧性的大包袱基本都能推出高潮。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细碎的、基于人物性格逻辑的小笑料不断,令该剧整体氛围在保持情感温度之下始终轻松愉快,实属加分项。
从动漫式的夸张到颇具现实感的细腻,从大胆有趣的想象到颇具现代性情感的真实落地,可以说多种风格元素在《兰闺喜事》中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合得颇为自然,而新的观剧体验之下,真正打动观众的还有其中浓浓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兰闺喜事》在人物性格逻辑的处理上关注对现实的观照,并由此完成与观众的共情。剧中涉及到母女情、姐妹情、属于不同年龄段的多类型爱情,各种碰撞产生的笑料之下,不乏颇具温情的思考,例如家人之间应如何相处?爱情之中需要怎样的牺牲?等等。
事实上,不论以何种方式讲述何种故事,描写的是什么样的人物,观众始终关注到的还是生活本身。《兰闺喜事》在播出后之所以收获观众颇多好评,胜在它的鲜活、趣味和个性,其在桥段使用上的分寸感,不以猎奇为噱头,体现出对生活、对观众的尊重。(完)
中新网西宁9月27日电 题:青海“柴达木粮仓”都兰实现农业丰收 农民增收
作者 孙睿 龚保太
金九银十,又是一年丰收季,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处处好“丰”景。
图为无人机航拍都兰县麦田。 都兰县委宣传部供图
都兰素有“柴达木粮仓”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条件造就了柴达木盆地绿洲农业和草原畜牧业,给青稞、豌豆、马铃薯、枸杞、藜麦等作物和优质牧草的生长创造了绝佳环境。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都兰完成一产增加值0.697亿元、同比增长6.8%,位列青海省海西州第一。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17元,同比增长8.5%。
图为收割机在田间作业。 都兰县委宣传部 供图
今年,都兰县农作物种植面积为50.8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2.4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5.65万亩;蔬菜种植面积0.88万亩,枸杞种植面积20.04万亩;其他作物种植面积1.92万亩,今年预计粮食作物产量达6.4万吨,油料作物产量达0.85万吨。
据介绍,都兰县今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已恢复耕地“非粮化”面积3463.71亩,恢复整治未耕地789.89亩。同时积极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目前,已完成4万亩的耕整地、播种、植保环节工作并通过环节验收,正在进行秋收、秋翻环节作业及验收工作。
图为无人机航拍藜麦种植地。都兰县委宣传部 供图
都兰县以“枸杞、藜麦、青稞、牦牛、藏羊”五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主体,形成综合产值达20亿元的现代化绿色有机农牧产业发展体系,依托全县4500万亩优质的天然牧场,建强百万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十万头牦牛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做大牦牛藏羊产业,完成849万亩有机认证,建立25个可追溯点,认证绿色有机枸杞16.7万亩。
同时,都兰县依托海西“神奇柴达木”区域公用品牌,优化提升“都兰优品”品牌优势,推出涵盖“枸杞、青稞、藜麦、牦牛、藏”等5类62种五大特色产品,先后培育诺木洪等15个枸杞产品品牌及藜麦品牌和东昆仑牦牛藏羊品牌。2022年依托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都兰县成为全省唯一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和中国有机认证“双认证”的地区。
都兰县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县域内宗加镇艾斯力金村、巴隆乡托托村等5个乡镇17个村集餐饮、停车住宿、车辆维修及民族特色工艺品推广、红色驿站服务于一体的“109国道综合服务区”,通过“服务区+”模式发展“路衍经济”。截至目前,巴隆乡109国道经济服务区共收益137.8万元,察汗乌苏镇上滩东村综合服务区共收益10万元。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都兰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藜麦青稞产业园为承载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模式,从土地流转、用工投入、农资投入、风险保障等方面精准分析,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全产业链,引导经营主体及农户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务工等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持续拓宽增收渠道。目前,通过技术培训、订单生产、务工就业等模式,加大新型主体培育力度,已培育企业36家,专业合作社69家、家庭农场15个。依托产业园每年吸纳全国19个省23个民族近6万人到产业园采摘枸杞,吸收农牧民群众入园就业,为群众增加工资性收入,以就业带动促进群众致富增收,人均年增加采摘劳务收入达1万元以上。从用工需求、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方面蓄力聚能,优化延伸枸杞产业劳务输出品牌,持续扩大劳务经济规模,带动农牧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促进枸杞产业和劳务输出双促进、双提升,全力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目前,累计使用省内外劳动力2.75万人次,已实现劳务收入7593万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