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9月27日电 (记者 刘忠俊)9月27日,成都重庆双核联动联建会议第二次会议上,成都轨道集团与重庆轨道集团正式签署《协同推动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下称:《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开展产业协同、科技创新、资源经营、人才培训、资本合作等多领域、多业态合作,携手共建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全自动驾驶时速140公里至160公里的新型轨道列车。(资料图)成都轨道集团供图
据了解,该《合作协议》是两地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签订的首个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工作专班,围绕“链主聚链属”发展模式,联合两地具备技术创新研发、关键部件生产制造、配套供应链体系等企业,在泛轨道交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城轨、智能运维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同时,在车辆大修、通信信号、牵引、制动、供电等轨道交通专业领域,以及人防设备、电(扶)梯等轨道交通特种设备领域形成区域产业协同,避免同类产业重复投资,逐步实现市场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化布局、能力差异化互补。以泛轨道交通高能级产业项目为载体,通过合资合作、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招引和培育泛轨道交通产业“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推动轨道交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合作协议》约定,双方将携手两地科研院所及产业头部企业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加快推动跨坐式单轨、CBTC列控系统互联互通、融合供电技术、进口牵引系统改造及检修技术等轨道交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通过共同建设先进技术应用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共同孵化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不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此外,双方还将深度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化人才培养合作,共同打造“产学研培”深度融合的城轨人才职业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轨道交通行业一流的产教融合示范高地,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未来,成都轨道集团与重庆轨道集团还将积极探索联合招商、协同经营等合作模式,积极构建“十大消费场景”,将轨道“人流”转换为空间“商流”,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让市民乘客的通勤路、出行路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完)
中新网济宁9月27日电(宫宏宇)文学作品是民族精神文脉传承的载体,也是不同文明交流沟通的重要渠道。在人文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借助文学推动文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26日举行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之尼山世界文学论坛上,多位专家、作家强调,文学创作要在尊重个性和差异的基础上,抛弃偏见,弘扬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09/26/ad324b12e1484b409822b05344ca84e0.jpg" alt="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
图为会议现场 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学上首先要意识到文学审美具有自己的传统特色和独特的发生、发展逻辑,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文学交流是平等的,不受经济地位和国力强弱所影响。”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杨扬表示。
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优素福·胡什克强调,人类共同价值观具有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内在能力,各国唯有勠力同心,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才能制定战略和行动计划,克服各类全球性挑战,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平和健康的世界。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瑞纳森学院文化语言研究系中文教研室主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彦结合自己创作《兰台遗卷》时全力打捞中外交流史上诸多被忽略遗漏的珍贵史料的经历表示,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文明互鉴,地球上全体人民必须摈弃偏见、面对事物本质,携手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借助中外交流的春风,一批中国文学作品也走出国门,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新时代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并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特色精神和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
“当代文化与中国文学工作者应自觉承担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遵循艺术规律、创新艺术表达的同时,主动适应新时代文艺精神的需求,积极回应时代呼唤,讲好中国故事,用温暖的有力量的文字给予读者以精神慰藉,展现昂扬奋进的新时代风貌。”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称。(完)